2019年10月23日上午,理学院在钱伟长楼201会议室召开了2017年“教师卓越工程”项目教改汇报交流会,会上有两项“教师卓越工程”项目进行了汇报。理学院督导专家卞宝安教授、何跃娟副教授和项目组的十多位老师参与了本次研讨,我校教学评估与教师卓越中心周萍研究员和王霞老师参加了会议。
“‘微时代’大学物理课堂有效组织的研究”项目主持人朱云副教授首先进行汇报,她从项目的立项背景、项目创新点、实施方案、项目成果四个方面展开。朱老师及其课题组以大学物理课程面临的问题入手,进行了四个方面“微时代”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即利用丰富的微视频,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引入雨课堂,把“以教为主”的讲授变成“以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加强过程考核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创新课后指导和答疑方式。课题组最后取得了丰富的教改成果,如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以及3篇教改论文的发表等。
“物理实验结合虚拟仿真多层次教学模式探究”课题主持人聂延光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国家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然后从大学物理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演示、学生预习管理和成绩分布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尤其是在课前预习检查、课中实验演示、学生课后回溯对照等方面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聂老师提出的“理论指导虚拟,虚拟实现实验,实验培育实践”的教改理念,本课题组发表教改论文3篇,相关教材和视频课程也在建设中。
最后,理学院督导专家对两个项目进行了点评,两个课题组的老师也进行了交流。何跃娟副教授认为:作为《大学物理》线上课程的试点,朱云老师的以5分钟微视频为载体的“微课模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大学物理实验》虚拟仿真平台有利于学生课前实验预习,提高学习兴趣,聂老师的实验平台也深受中学物理教师的欢迎。卞宝安教授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出成果。两个项目的教改效果很好,他充分肯定了雨课堂、微视频的作用,指出课后答疑等方式也很好。希望在后续的教改中,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结合学校特点和食品生工等综合实验做出特色,培养学生后续的专业实验能力。老师们一致认为《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之间的教学交流很有必要。(文 任瑞婕 周萍 摄影 王霞)


